棉類植物于1865年引入中國,最初只在上海試種。1892年從美國引入數量較多的棉種,在湖北廣為試種,以后逐步推行到其他地域。20世紀50年代,陸地棉品種取代了原先種植的亞洲棉和草棉。海島棉最早引入中國的時間不詳。1953年新疆從蘇聯引種早熟海島棉品種,目前已廣為種植(見中國棉花栽培史)。 在新疆巴楚和吐魯番的晚唐遺址中曾多次發現棉子,據審定為草棉棉子,標明1000多年前在新疆曾經普遍種植草棉。中國古代所稱吉貝、古貝、古終藤等,普通系指棉花,有時也泛指棉織品。隨著棉花傳播到中原地域,以后元代的《農桑輯要》和《王禎農書》均已采用“棉”字,沿用至今。宋末元初江南松江府人黃道婆在海南島向黎族學得種棉和棉紡技術,回故鄉后革新紡織工具和工藝,并加以傳播,促使長江下游地域植棉業疾速展開。經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倡導,長江流域、黃河流域的棉區不時擴展。 四倍體栽培種可能有兩個來源中心: 1.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、厄瓜多爾、哥倫比亞一帶,秘魯的考古挖掘中,發現了公元前2500年的原始海島棉的遺物;
2.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域的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馬拉。考古工作證明大約4300~5500年前當地已有類似陸地棉的栽培種,在歐洲人移居美洲以前已普遍種植海島棉和陸地棉。以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展及商業貿易活動,疾速傳到美洲各國并傳播到亞洲、非洲和歐洲等地。 普通以為原始的非洲草棉(G.herbaceum var.africanum)是二倍體栽培種的祖先, 它由非洲南部逐漸傳播到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陸。印度被以為是亞洲棉的來源中心。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古墓中都曾經挖掘出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棉織品。其后亞洲棉又分兩路傳播,一路從印度次大陸傳入地中海沿岸和歐洲;另一路傳播到東南亞、中國、朝鮮和日本南部島嶼。
草棉首先在非洲傳播,再由阿拉伯經伊朗、巴基斯坦東傳到中國新疆,同時西傳到地中海沿岸國度。中國植棉歷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。《尚書·禹貢》有“島夷卉服、厥篚織貝”的記載,常被解釋為當時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已穿著棉織品。漢武帝(公元前 140~前87年)時海南島植棉與紡織已相當興隆。近年在新疆民豐縣的東漢古墓中多次挖掘出棉布和棉絮制品,據考證新疆至遲在公元2世紀末或3世紀初已應用棉纖維。
東莞市莞酈纖維棉專業研發、生產、銷售吸音棉、隔音棉、隔熱棉、CFR-1633防火棉、吸音隔音聲學材料系列產品,符合國家質檢院和國家質量監督局標準,品質有保障。
文章關鍵詞:棉纖維 棉花種植 棉織品 |